北京航天医院

返回

,欢迎访问北京航天总医院!

崇尚仁韧医者的美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5-10-15

puwai.jpg

“2015年5月12日”对于头戴燕尾帽的普外科护理团队的白衣天使来说是个非同一般的节日。这一天,在安静的病房走廊里,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换完药,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护士站,眼里噙着热泪,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姑娘们,你们辛苦了!听说今天是护士节,祝你们节日快乐!谢谢你们这两个月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照顾。”护士们一下子围在了老人的身旁,七嘴八舌地询问着老人的生活起居,老人望着眼前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情不自禁地摸摸这个脑袋,拍拍那个肩膀,站在一旁的我被眼前的这一幕感动,脑子里浮现出她与我们一起度过的艰辛而又漫长的2个多月时光……

老人名叫王树英,北京人,65岁。于2015年2月28日因胆管癌,胰头占位收入普外科。科室多次组织病例讨论,积极完善术前准备,于3月6日在全麻下为老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腹腔切开引流术,术后转至ICU。3月8日老人转回病房。为了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科室组织了多次护理病例讨论,把护理安全放在首位。

固定老人身上的7根管路是我们护理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每一根管路对病情恢复至关重要,既要固定牢固,又不能影响老人的术后活动。我们把以往固定管路的各种方案一一进行了对比,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老人的方法:多头腹带包扎+导管固定贴使用+手工固定绳缠绕。自发研制的护理管路固定法把每一根管路固定到顺利拔管,术后未发生胰瘘、胆瘘等并发症。其次,预防肺部感染几乎是老年全麻手术患者必闯、难闯的一关。然而,我们知道,术后切口疼痛的持续时间及疼痛强度,除了患者本身的耐受值外,与切口大小、创伤程度、外力作用都密不可分,有效拍背咳痰势必会引起切口振动引起疼痛。“不知者无畏”,没拍之前,老人表示一切治疗都会配合。没想到,第一下拍背后她绝口不再提配合。怎么办?不拍,从老人的病情及估计卧床的时间来看,肺部感染不可避免。一旦发生,意味着她将有可能丧命于此。拍吧,没有她的配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雾化吸入必不可少、吸痰装置准备妥当,拍背难住了我们。为了让她能够至少不抵抗的配合,我们在每次拍背前下足功夫。主管她的常程大夫先打头阵,软硬兼施地说明重要性,让老人知道必须要做。我攻第二关,家常里短的聊差不多以后,并保证在她觉得疼的时候停止。真正进入主题,常程大夫、我、责任护士、实习同学一同给她拍背。后来她说,这样的阵容,她没法拒绝。正当我们以为老太的病情趋于稳定的时候,她出现了顽固性的呕吐。辅助检查无特征性发现,该用的药,适用的治疗手段无一应验。老人刚建立的信心被摧毁,她变成了“木头人”。不说话,不活动,甚至不睁眼。我们一筹莫展。然而,口腔护理、翻身拍背、被动肢体活动、自言自语式的沟通仍然按部就班进行着。为了让老人舒心,责任护士几乎是守在她身边。清理呕吐物、口腔护理、更换床单,如此反复。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尽,食欲全无,她说“我一空下来,脑子里全是胆汁”。

缺少了患者的信心配合和家属的参与,再周全的护理,都是事倍功半。老人的独子只有周末能陪伴床前,缺少了亲人的心理支持和病情的反复让老人变得急躁,悲观、性情大变。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办法都无法让她相信:终有一天她能好起来。她的病情每况愈下,奄奄一息。我们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地与死神争夺她的生命。4月12日,不明原因的意识丧失随后出现Ⅱ型呼衰,在全科的积极抢救后,她被转到了ICU。4月17日,我们接到了老人转回的消息。同时送回的还有她的新诊断“韦尼克脑病”,老人出现的意识问题,顽固性呕吐、下肢无力全都与这种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这种十万分之一发病率的疾病,我们一无所知。还好,万能的互联网再一次帮助了我们。我们收集资料,组织学习,想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力量帮助她最好、最快地恢复。但是,此时的老人,除了我和主管她的常程大夫,她不再认得任何一个同样为她付出过良苦用心的医护人员,但我们仍然为她一天天的好转欢欣鼓舞。不厌其烦地为她做各项基础护理,被动肢体锻炼,鼓励她主动恢复练习,随着她毫无逻辑的话题进行“话聊”,给她下载喜欢的京剧,逗她开心,目的只有一个,让她尽快恢复。经过10天的空肠营养注入,她终于可以进食了。她说:“两月了,终于尝到食品的味道了!”清流食→流食→半流食,站起来→迈步→床边走,我们像对待婴幼儿一样细心地呵护着她,教她走路,学会自己吃饭。5月6日,她终于等到了主管大夫的“通行证”,可以安全出院了。在拿到出院通知单的那一刻,她喜极而泣,搂着我们这群天使们,感动地说“终于活过来了!”我们也满心欢喜为她高兴,为我们有这样的医护团队而自豪,也感概着生命力的如此顽强,更加坚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会有收获!

《圣经》上说,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东西对人类是最重要的——信、望、爱,生活中它呈现给我们的确实如此!

(普外科 王慧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