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仁心仁术|北京航天总医院重症医学科联合多学科团队实施ECPR+ECMO+PCI全流程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
近日,一场与时间争分夺秒、与死神正面交锋的生命营救在我院紧急展开。62岁男性患者突然意识丧失由家属送入我院,入院时已无心跳、呼吸及血压,临床判定为心源性猝死。我院迅速启动ECPR(体外心肺复苏)应急流程,由急诊、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协同合作,成功实施床旁VA-ECMO(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置管、转运与介入治疗,全流程高效衔接,为患者争取了极其宝贵的生存机会,展现出我院在危重症救治领域的强大实力。
1 患者突发院外猝死 院前按压及时启动
12:50患者外出归家途中突感胸腹部不适,短暂休息无缓解后突然意识丧失。家属迅速将患者平放地面实施胸外按压,并拨打120急救电话。
13:06患者送达我院急诊,心电监护提示心率、呼吸、血压均为0,诊断为突发心源性猝死,急诊团队第一时间启动高级生命支持流程,进行持续胸外按压、呼吸机辅助通气、肾上腺素、阿托品静推等抢救措施。
2 启动ECPR应急流程 ECMO上机急诊完成
常规复苏无效后,我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联合评估患者为ECPR适应证,立即启动我院ECMO应急响应机制。我院重症医学科医生携护士快速推送ECMO主机与管路至急诊现场,完成设备预充。急诊与重症医学科医生协同完成床旁VA-ECMO置管操作,于14:30成功建立体外循环通路,ECMO成功上机,患者生命体征逐渐维持,16:10转入ICU继续治疗。
3 ICU精细化管理 多模式支持生命
转入我院重症医学科后,团队第一时间启动多维度支持治疗。给予多种血管活性药物持续泵入维持循环稳定,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补充红细胞、血浆、人血白蛋白扩充血容量。
因凝血功能异常,监测动态凝血指标,给予人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静脉输注。护理团队同步进行抗凝调控与出血风险评估,确保ECMO安全运行。
患者合并肝功能异常,予以谷胱甘肽、多烯磷脂胆碱保肝治疗;出现消化道出血,予以泮托拉唑抑酸及凝血酶散经胃管注入止血。联合替考拉宁与美罗培南实施抗感染治疗。
医护团队密切配合,围绕循环、凝血、肝功能与感染控制多维发力,全力稳住生命体征。
4 室颤突发 快速识别应对
16:30患者突发心律骤变,心电图示室颤,医护团队迅速实施电除颤,心律恢复后立即加用利多卡因静脉泵入,防止再次心律失常。导管介入明确病因介入团队精准开通血管
17:30患者在ECMO支持下转运至介入导管室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左前降支闭塞,由心内科团队顺利完成血管开通术。术后患者即刻返回ICU,继续接受重症监护与药物支持。
5 关键救治时间线一览
12:50
患者院外突发意识丧失,家属现场按压
13:06
到达急诊,评估为心搏骤停
14:00
启动ECPR应急流程,ECMO设备推入急诊
14:30
ECMO成功上机,建立体外循环
16:10
转入ICU,ECMO转速2000转/min,流量1.5L/min
16:30
室颤突发,实施电除颤并泵入利多卡因
17:30
介入导管室完成左前降支开通术
18:30
返回ICU,继续综合支持治疗
6 专业沉淀 推动体系建设
此次抢救涵盖了从急诊识别与复苏、重症支持管理,到心内科专科介入治疗的全流程闭环,充分体现了我院危重症救治体系的高度协同与专业整合能力。
患者从急诊科完成初步评估与复苏,并迅速启动ECPR流程;重症医学科完成置管、ECMO床旁上机、转运与精细化支持;心内科介入团队精准明确病因,紧急开通闭塞血管。整个过程实现了“急诊识别快、重症支持稳、专科介入准”的无缝衔接。
本次多学科协同救治不仅展现了我院在危重症一体化管理中的技术实力和组织响应力,更为进一步完善ECPR快速启动机制、优化多学科协作路径、推进ECMO前置化管理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实战经验与路径参考。
我们坚信:
每一次冲锋,
都是为了守住生命最后的希望;
每一次协作,
都是专业与责任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