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患者“有求必应” 让患者“心安身泰” ——专访总医院胸外科主任陈应泰
采访北京航天总医院胸外科主任陈应泰,提前约了一周,才把时间定在周五他上午连续做完三台手术、下午医院培训后的间隙,这几乎已经是能约到的最长的采访时间了。采访过程中,陈应泰的手机仍不时响起,有认识十多年的患者家属微信咨询病情的,有打电话请他敲定亲朋的手术方案的;有邀请参加学术会议的;科里的医生护士、患者也不时找他汇报咨询……陈主任一迭声地对记者抱歉道:“不好意思,实在太忙了!”
陈应泰师从于我国著名胸外科专家王俊教授,2005年从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毕业。王俊教授是我国新学科—胸腔镜外科和胸部微创外科的创始人和推广者。提起王俊教授,陈应泰满是敬佩和感激之情:“我的师父王俊教授曾在美国多个著名医学中心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接受了严格的临床和科研训练,并独具慧眼地在1992年将在美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胸腔镜外科引进了中国,创立了国人自己的胸部微创外科”。“低调做人,踏实做事,这是王俊教授给我们的‘家教’,他高尚的医德、高超的技术和严谨的作风深深地影响了我。”陈应泰说。“包括我们科室的医生上班时都必须穿衬衫、打领带,都是传承自王俊教授。医生注重仪表也是对病人的尊重,同时也提醒着医生要进入工作状态了。形象变好了,态度和蔼了,患者也会感觉医生更整洁、更专业,对减少医患纠纷都有帮助。”“我的幸运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正是在胸外科专家前辈的指引下,加之自己乐于学习,做事严谨认真,陈应泰迅速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筚路蓝缕 精准微创奠基础
2015年,当北京航天总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联合组建的胸外科正式成立时,已经成为北大人民医院胸外科团队的中流砥柱的陈应泰挺身而出,扎根航天总医院,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带领胸外科从无到有,从大到强,见证了总医院胸外科的茁壮成长。
肺癌在我国不仅发病率第一、死亡率也是第一,是“双料冠军”。能不能延长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陈应泰主任和他的团队主攻的课题。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总医院胸外科联合健康管理中心开展了以肺部小结节诊疗绿色通道为依托的多学科合作,为肺部低剂量螺旋CT筛查环节后发现的肺部结节患者提供了便捷、高质的诊疗服务,并及时对发现的早期肺癌患者,进行微创手术根治,实现了“用最小的创伤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他还定期邀请国内肺癌诊疗领域的学术大咖针对肺部小结节和早期肺癌微创诊疗的新进展开展研讨,使得总医院胸外科在短时间内就在学术前沿和热点领域备受专家同行的瞩目。胸外科成立之初短短四个多月的时间就收治了300多例病人,完成了130例手术,并填补了北京南城地区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等多项空白。经过三年的发展,如今总医院胸外科年手术量已攀升到449台,超越了同区域多家著名的市级三甲医院。
系出名门,科室成立之初,陈应泰按照北大人民医院的规范和要求,结合总医院胸外科的自身特点,制订了一份厚达近100页的《管床医师规范手册》,规定了不同职级的各级医师职责,细化到管理床位的标准、参加学术会议和发表论文数量、提携年轻医师等要求,总医院胸外科短时间内便达到和人民医院胸外科一致的高标准。他还根据每位医护人员的兴趣点和工作特长,量身打造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全体科室成员迅速成长成熟,医护水平达到北大人民医院胸外科的整体水平。
陈应泰带领下的胸外科还有一个雷打不动的项目就是每周四清晨五点半集合前往北大人民医院学术查房,对典型和疑难病例进行交流,还有专家对国际学术新进展解读以及读书报告分享。领军人物的答疑解惑,疑难病历的剖析解读,国际前沿的视野扩展,使得大家受益匪浅。
局部剜除 铥激光术保肺功
2016年的初夏时分,空气暖洋洋的,槐花香气四溢,雷奶奶握着刚拿到的复查结果,失神地呆坐在医院的长椅上,感受不到一丝春天的暖意,原来,雷奶奶两年前体检时发现的右肺多发结节不出所料地增大了。2014年,雷奶奶在单位的例行体检中发现右肺多发结节,最小的有0.5cm,最大的有2cm,尤其是下叶的结节,位置特别敏感,深埋在肺实质内部,靠近汇管区及叶支气管。
如果把人的肺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肺叶就像树干上的一个大枝杈,肺段则是大枝杈上再细分的小枝杈。恶性病变的肺段,就如同枯死并且不断蔓延的小枝杈。为了更彻底地清除多发结节,不留死角,常规的传统手术只能把整个肺叶切除。提起两年前的手术,雷奶奶依旧心有余悸,“我退休前也是一名医生,特别清楚肺叶全部切除对一个老人以后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这手术如果不做,就只能等肿瘤扩散,命就没了;如果做呢,肺功能可能严重丧失,肺就没了……”
陈应泰也忧心忡忡,雷阿姨和自己父母年龄差不多,年近八旬的老人,肺叶切除术后果确实难以承受。秉承着王俊教授一直以来“严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的准则,他带领胸外科团队经过多方研究,发现雷奶奶的下叶结节虽然靠近肺门,临近大血管,但是结节直径相对比较小,和周围肺实质间隙也还算清晰。
“我们可以采用国际上最新的铥激光精准剜除术!”陈应泰脱口而出,“铥激光剜除术?”大家面面相觑,他们对这个手术也有所了解,主要在德国及意大利应用较多,对术中操作要求很高,目前国内只有几家医院开展过,而对肺实质内部如此之深的病灶精准切除,在国内还没有开展过。“没问题!铥激光精准切除术局部剜除可以达到根治效果,而且可以避免损伤肺门和汇管区的重要血管和支气管,避免老人肺功能损失。”陈应泰详细制定了手术方法,信心满满,跟雷奶奶就治疗方案做了详细讲解与耐心沟通,家属也欣然接受了手术方案,手术共切除三块病变肺段,总出血量不超过20ml,创伤很小,术后5天,雷阿姨肺组织完全愈合,健康出院。
勇于担当 挑战“巨瘤”创奇迹
去年5月,山东44岁的郑女士被发现后纵膈存在一个大约4*5cm的肿物,到总医院之前,她已经去过北京、上海和济南不下十家大医院会诊,均被告知手术难度大、风险高,需要胸外科-骨肿瘤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多科行颈部切口联合开胸手术,手术中还要切断锁骨和多根肋骨,这样大损伤的手术,让郑女士一家恐惧犹豫。得知全国胸外科微创领域最有名气的北大人民医院在总医院设有合作科室时,郑女士找到陈应泰,当时她已经几乎绝望,做好了放弃的准备。
“病变位置特殊,位于颈根部和胸顶部交界处,肿瘤周围大血管、功能神经交错,手术难度及风险非常大。”陈应泰解释说,“肿瘤体积大,位于左后上纵隔近颈根部,从平第3后肋水平一直向上延续至颈根部,肿物与星状神经节、交感神经链、锁骨下动静脉以及椎动脉致密粘连,肿瘤剥离难度巨大,操作过程中任何的意外都将导致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并进而导致大出血、Honor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经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航天总医院联合查房讨论,共同研讨救治方案,考虑肿物病变性质为神经源性肿瘤,微创手术可以切除。从术前准备、麻醉方式,手术体位、手术切口、到术中如何剥离肿瘤,如何进行有效的生命体征监护,再到术后如何护理、抗感染等,每一个环节和细微之处,大家都做了精细的预案和防范措施。
“我这里已经是她最后一丝希望所在,我肯定不能放弃。”尽管风险极大,但一方面是对生命的尊重,另一方面之前大量重症病人手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陈应泰觉得有信心挑战一次。经过完善的术前准备,陈应泰带领胸外科团队凭借扎实的解剖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巧,通过常规胸腔镜的微创切口,找到肿瘤边界,剥茧抽丝,将肿瘤与周围重要结构逐一分离,最终完整切除肿瘤,整个手术历时仅35分钟,且术中几无出血。
“粉丝”众多 仁敬精韧暖人心
娱乐圈内的“粉丝”现象,相信大家都司空见惯了,这呈现出火爆的娱乐景象。陈应泰在患者群体中同样拥有一众的“粉丝”,这医疗界“粉丝”现象的热度,使我们看到了信任与认可。
汪荣华老师是一名航天专家,这位毕业于50年代的北大高材生一生专业严谨,经常听同事说总医院的胸外科主任陈应泰手术做得很好,自从得知自己有肺部小结节之后,她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自学医学知识,俨然成了半个胸外科专家,“老太太一开始其实有点不太信任我们,经常拿着很多国内国外的专业期刊,找我来讨论肺癌的专业问题,这其实是‘考’我,每次我都给她掰开揉碎了详细解释”,后来“学术探讨”久了,和很多在总医院胸外科做过手术的患者也多方交流,汪老师决定找陈应泰给她做手术,手术很成功,汪老师现在已经成了陈应泰的“头号粉丝”。
“老妈后来特别信任陈主任,她把陈主任所有的报道、公众号文章全部存下来收藏,发给陈主任看,老太太认准的事情谁也改变不了,这可是她平生第一次追‘星’。”汪老师的女儿说。“医院后续举办的学术会议汪老师都会参加,和专家讨论专业的肺癌问题,真的很佩服老一辈科学家的学习能力。”陈应泰笑着谈起他在航天系统最忠诚的“粉丝”之一,他用自己的耐心和专业水准赢得了老科学家的信赖。
陈应泰曾治疗过东北三省的不少病人,李光辉就是其中一位。三年前他的肺癌手术就是陈应泰给他做的。他回忆说:“胸外科医护人员的细心耐心,专业水平,我老婆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今年1月份她也查出来肺部小结节,第一时间就让我给陈主任打电话,让陈主任给看看片子,咨询要不要手术。”李光辉告诉记者:“虽然从东北来北京挺折腾的,还多花一些钱,但我们就只想在总医院看病,因为之前的就医经历太温暖了。北京有名的医院我们也去过不少,医护人员态度生硬冰冷,别说治病了,问个问题的态度让我们心都凉半截。”
“在总医院可完全不一样,手术前陈主任用尽各种通俗易懂的办法给我们老头老太太解释肺癌手术的原理,让我不害怕癌症了,这可是以前我心目中的‘绝症’啊。做完手术后一个大主任每天两次查房,对病房里每个病人都特别关心,我们一点变化他都了如指掌。有一次我伤口有一点点渗液,我什么感觉都没有,陈主任就怕我不舒服,让护士立刻给我换新的病号服。冬天换药前都给我们提前把空调打开预热20分钟,怕我们冷。主任实在太好了……”如今,李光辉妻子的肺癌手术也顺利完成,两口子还时不时出去旅旅游。“我们出院前还给要做手术的患者义务做过心理疏导工作呢,一起聊聊,心里会放松很多。如果陈主任需要,我们随时都必须顶上!”李光辉爽朗的笑声里饱含着对陈应泰的感激和信赖。
“粉丝”群体不光是陈应泰的患者,科里的医生护士都是他的忠诚粉丝。“看,这是陈主任给我修改的论文,不是批注,是整页手写的。”刘思杰医师拿出手机给记者看了一张照片,遒劲有力的小字整齐地布满一页纸,此科研课题应该用什么思路、方法论来写作,第几页第几行有什么逻辑漏洞……这都是陈应泰结束一天辛苦的工作之后专门抽出时间来认真研究医生的论文、给他们指导的心血。刘思杰特别感慨地说:“其实一开始我觉得有点费解,这样多麻烦,后来我理解了陈主任的良苦用心。”陈应泰却觉得再正常不过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直接在论文中批注,大家看似都省事,但是对我而言,启发80后做科研的思路比直接一步修改到位要更重要,王俊教授当年就是这么不厌其烦指导我们做学问的,每一个人的进步也都会反哺科室发展,这必定是个良性循环。”
“我们科里的小护士一开始都有点害怕主任查房,因为他实在太细心了,一丁点的小问题他那双‘火眼金睛’都能立刻‘探测’出来,然后要求我们立刻改正。”护士长尹菲笑着回忆。“后来大家都挺期待主任一天早晚两次查房的,发现什么问题下班前解决,能规避很多更严重的后果,大家下班后也会特别踏实,有主任的把关,我们都特别放心。”护士苏玥回忆道,两个月前有一次下班时,陈应泰发现某位患者术后胸腔引流管内有一点出血,虽然当时患者生命体征还很平稳,但是他一直在患者身边观察,又及时做了胸腔镜探查,直到晚上11点多才结束。“对重症患者来说,每一个细节都非常重要。由于他的认真避免了很多风险。”陈应泰不仅自己这样做,也同样严格要求每一个年轻医生和护士。
“医生是1,除此之外的称呼都是0”。这是陈应泰对自己从医20年以来的总结。他始终将自己身上的这些头衔和荣誉归于能够为病人减轻痛苦,能够为群众做点事所带来的附加值。他每天都要安排手术,多的时候甚至一天能够达到5、6台。“现在肺癌的发病率高,早中期的患者手术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虽然也感觉疲惫,但他从没有因此丝毫松懈:“我们奉献的是工作时间,而患者是用生命的时间来等待。”在陈应泰的规划中,胸外科未来的发力点是在进一步发展微创胸外科的基础上,配合医院进一步推进加速康复外科在胸外科的实践,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降低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进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对肿瘤患者来说,时间太珍贵,要让他们治得再早一点,康复得再快一点。”
采访刚刚结束,在送记者离开时,陈应泰就在走廊遇到前来赠送锦旗的患者家属,看到他们写在眉梢眼角的感激,记者也能感受到医生这个职业的幸福感。正如他的名字,对患者“有求必应”,让患者“心安身泰”。“医生这份职业是个良心活,患者把生命托付给了我们,这份信任太重了,胸外科的路还很长,到达它的‘珠峰’不易,只有一步步继续踏踏实实地走下去。”陈应泰朴实的话语背后隐藏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和病人满满的信赖。(政工处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