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揭开冬病夏治的神秘面纱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类特色疗法,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和外界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补充人体的阳气,调整阴阳的平衡,使一些在冬季反复发作的疾病得以缓解。冬病夏治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要明确适应症,也就是什么病证属于冬病;二是要选好治法,也就是什么治法适合于夏天使用。
一、冬病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这些疾病或者是因为机体阳气虚弱而发病;或者是在患病过程中,机体的阳气受到了损伤而出现阳虚的症状。在冬季外界寒冷的情况下,机体的阳气更为虚弱,从而使疾病出现或加重。很多类型的疾病如果是辩证属于阳虚的情况,都会在冬季加重。常见的冬病以科室分类如下:
1.呼吸科疾病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
2.消化科疾病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辩证属于脾阳虚的患者。
3.风湿免疫科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中医辨证属于肝脾肾阳虚的患者。
4.骨科疾病
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骨关节病、关节肿痛等辩证属于阳虚的患者。
5.耳鼻喉科疾病
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急慢性咽炎、反复感冒等属于阳虚的患者。
6.儿科疾病
患有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厌食、腹泻、便秘等疾病的患儿。
7.其他不适
长期畏寒、手脚冰凉、夜尿频多、多汗盗汗、痛经及免疫功能低下等。
二、夏治
夏治指趁着夏季气候温暖,上述疾病的症状有所缓解,通过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由于冬病以阳虚为主,故夏治的方法多为补阳、扶正的疗法。外治疗法以灸法为主;内治疗法以汤药为主。常见的夏治疗法如下:
1.三伏贴
三伏贴(俗称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经络腧穴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早在清朝初期张璐的《张氏医通》中即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防止哮喘复发的记载。天灸,灸法之一。出自《针灸资生经》。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疱的治疗方法。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为天灸,又称自灸、敷灸、药物灸、发疱灸。天灸既具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可通过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
三伏灸的时间有严格规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三伏”是指三个农历节日,古医书载,伏日必是庚,庚属金,与肺相配,祖国医学认为,寒来暑往,时序变迁,对人体关系至大,《内经》提出,“春夏养阳”可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和体质虚弱易感冒者等都属于肺经范围的疾病。
具体做法是,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制成药丸,用胶布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对特定经络进行持续的刺激,配合外界气温的温煦作用,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可防止某些冬季疾病的发病,或者减轻其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生活质量。
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三伏灸最初在临床主要用于呼吸科疾病,后逐渐扩展到耳鼻喉科、风湿免疫科、骨科等科室,已经成为冬病夏治的标志性疗法。
2.夏季艾灸
夏季外界阳气旺盛,针对某些寒性疾病,即使在夏季进行普通的艾灸,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夏天毛孔扩张,艾灸拔山之力更加能够渗透筋骨痛处,发挥奇效,夏天艾灸一日,胜过冬天灸两、三日。夏季人的阳气升旺,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此时艾灸,得天阳之助,如虎添翼,更能发挥其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之功效,给我们体内还未完全壮大的阳气添一把火,驱散周身百骸内的阴寒病根。夏天艾灸未雨绸缪,是为秋冬储备阳气,使冬季亦阳气充足,阴精敛藏而不外泄,从而调整阴阳平衡,提高抗病能力,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夏季艾灸主要适合于以下疾病:
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鼻炎、哮喘、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表现为寒证的患者。
②女性疾病:主要是虚、寒性的痛经、慢性盆腔炎、寒凉痛性月子病等,病机主要是肾气不足、肾阳虚弱,痰淤阻滞。
③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为一吃冷饮就易胃痛,空调房待久了就频频拉肚子,如果放个热水袋在肚子上,他们可能会觉得舒服些,多属于脾胃虚寒。
除上述治疗外还有中医药浴、中医拔罐、中药汤药等疗法,近年来北京航天总医院中医科连续开展“冬病夏治”治疗项目,采用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规范用药,实行个人负责制(开药-贴服-治疗后生活习惯指导),深受患者信任,也给更过患者带来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