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写在康复医学科成立一周年之际
康复医学科一周岁了!在这一年中,有许多难忘的“第一”。
2018年11月底,随着一纸文件,总医院康复医学科诞生了。在外请康复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总医院康复医学科建章立制、规范流程、开辟场地、召集医生和康复师、汇集康复设备、与各科室对接、义诊宣传……虽是千头万绪,却在有序开展。
第一位患者是一名叫云霞的女孩子。脑血管畸形手术后,存在认知和言语障碍。她从上海一家大型康复医院治疗两个月后,来北京姐姐家休养,就近来做高压氧治疗。接诊医生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后,建议她同时开展言语和作业疗法。患者姐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妹妹交给了康复师。半个小时后,云霞一字一顿地说出“明-天-还-来。”
第一次参加骨科早交班是1月28日,这是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作为拥有两个病区的大科室,赵文主任带领下的骨科团队勇于尝试,与康复医学科开展全新合作,医生、康复师组成三人小组,骨科把做完手术的患者地康复任务交给康复医学科,患者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第一次在床旁为患着做康复,患者是医院职工家属,因为脑梗塞长期卧床。康复是个艰辛的过程,老人一侧肢体僵硬,从床上练习核心肌力到坐位转移、站立平衡练习、行走训练,外加“话疗”。随着大家的努力,老人逐渐能走路了,见面能跟人主动打招呼问好,脸上也出现了久违的笑容。家属多次赠送礼品感谢康复师,都被一一谢绝。
第一次关于康复的协调会,是在2月13日、农历正月初九。康复科主管领导曾碧翔副院长向戴天然院长汇报了科室运行当中遇到的困难。戴院长立刻组织相关部门召开紧急会议,帮助康复医学科解决了人力、设备、专家待遇等实际问题。有了院级层面强有力的支持,就有了更多的第一次。第一件白大衣,第一张新PT床,第一张宣传彩页,第一场义诊,第一堂院级康复讲座,第一次观摩骨科手术,第一次外院进修,第一次接收康复专业实习生,第一次康复评定会,第一次向合作科室汇报康复病例,第一次向航医科普投稿,第一面锦旗,第一个医生病倒住院仍坚持工作,第一次献血当天去参加高压氧培训取证,第一次有了早交班的励志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第一次集体不能按时下班,第一次……太多的第一次,汇聚成康复医学科的今天。
开科半年,幸运地赶上新医改,国家为康复专业发展给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促进了康复科迅速发展。科室队伍壮大了,由六人快速扩展到十八人。与十余个临床科室成功对接,小小的康复治疗室也“熙熙攘攘”了。利用有限的空间,加装隔帘,康复与针灸分开,行政处等各职能部门经过多次研讨后做出调整,康复医学科治疗室搬家至一号住院楼四层(原四楼检验科)。
来不及等待,老同志找人粉刷新的康复治疗区墙壁,年轻的康复师们动手整理、打扫卫生,安置康复设备,暂时贴上打印纸做标牌,康复医学科以最快的速度开始接诊患者。
与此同时,康复医学科分工会组织演讲比赛、健步走、健身操等各项文体活动,凝心聚力。
为了康复医学科稳步发展,专家团队调整阵容,抓管理,抓技术,组织康复师们举办技能比赛、康复评定讲评、开展典型病例讨论、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大神经和骨科康复投入。
11月4日,经营管理办公室发布公告:为鼓励康复医学项目开展,经院长办公会讨论通过,自本月起住院病人通过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费用,以200%的方式计入开单科室的绩效核算中。在各种利好政策下,康复医学科集中输出康复技术和理念,以高压氧、针灸等多重治疗手段,为有缘的患者服务。相信总医院康复医学科将以稳健的步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