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疑难血管精准穿刺 七旬老人幸保病足
总医院血管外科成功完成首例休眠血管B超引导下逆行穿刺术
近日,一名72岁老年男性患者经人介绍前来总医院血管外科创面门诊就诊。老人左下肢缺血,小腿和足部疼痛,皮肤花斑,同时,老人基础病多,合并有心功能不全、房颤。近期被病痛折磨,整夜无法入睡。
血管外科张宇副主任为老人检查之后,诊断为“下肢缺血、腘动脉闭塞、膝下动脉三支闭塞。”同时,他迅速做出判断:老人已经拖延时日,目前病情处于危急关头,如不及时手术,马上就要面临膝上截肢,他立刻带领王彦岭和王肖然两位医生,紧急为老人行急诊手术。
团队首先用时2小时开通腓动脉通道(膝下动脉三支之一),经造影查看,老人的腓动脉供血只能到达足踝。众所周知,足部血供由胫前和胫后动脉供应,而这两根动脉均已完全堵塞,患者足部只能通过腓动脉远端的毛细血管供血,根本无法满足足部的需求。在血管外科领域,如果一根堵塞的血管术中造影能看到首尾或全程中的某一段影像,均可开通该血管,而此患者胫前及胫后动脉全程都没有显影,均无法定位,更无法开通血管。
此时手术时间已经过去三个小时,张宇主任内心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抉择,经过前期手术,老人虽然能保住膝关节,避免了大腿截肢,但足部缺血问题将会持续加重,小腿截肢是唯一的选择。
团队完全可以此刻选择结束手术,充分考虑手术复杂度和耗时等综合因素,“结束手术”也是多数医院面临此种情况的一般选择。
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想让老人拥有更幸福的晚年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张宇副主任带领团队决定为患者尝试“休眠血管B超引导下逆行穿刺”这一开创性手术疗法。
由于传统的血管穿刺技术没有可视化引导,主要依赖体表解剖标志等定位血管,当出现解剖定位不清、极细血管穿刺等穿刺困难情况时,或血管内有血栓,没有血流、形成休眠血管,盲穿风险很高,超声引导血管穿刺逐渐显示出其必要性及优势。在血管穿刺时使用超声引导,可清晰看到血管结构及血管周围的神经、肌肉等毗邻结构,可迅速识别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避免严重并发症等。
逆行穿刺术可在超声引导下,用针引入导丝,穿刺休眠血管,利用导丝打开血管开口,再从正常的路径顺行,经过开口向远端延伸汇合,一路开通到足部。
众所周知,在没有血流的情况下,血管穿刺难度成倍增加,但血管外科团队利用超声引导,克服艰难险阻,齐心协力,抽丝剥茧,逐步建立穿刺隧道,最终将患者胫前动脉打通,老人足部获得了直达的血供,保足成功!
七个小时的手术结束,张宇副主任和同事已经精疲力尽,但他们内心非常欣慰,健康无价,经此一役,团队不仅为患者保住了小腿,还保住了足。经过治疗,老人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夜间睡眠状态好转,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老人和家属对血管外科医疗护理团队表达了衷心感谢和高度赞扬。
据张宇副主任介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过去的30年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迅猛增长,根据2017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达11.2%,患病总数1.3亿,其中绝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随着病情发展,由于足部长期缺血,其中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难以愈合的足部伤口,即糖尿病足。而这部分患者中,又有半数患者可能最终导致截肢,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和健康威胁。
在院领导的关怀下,在吴继东主任和张宇副主任的带领下,目前总医院血管外科的血管开通技术已达国内领先水平。血管外科新开设的创面门诊更是以造福患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己任,前来就诊的人群以糖尿病足患者为主,开通膝下动脉和足部动脉已经成了团队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开通血管只是迈向康复的第一步,伤口后续在护理团队持续精心护理下,逐渐愈合,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随着不断发展壮大,总医院血管外科正向着北京南城最有影响力的、最大的难愈合性创面治疗中心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