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肺部的“北斗”卫星—支气管内电磁导航技术
肺癌是当前世界及中国发病率及死亡率排名双第一的癌症,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及健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目前有望治愈肺癌的唯一可能。肺部结节是早期肺癌的最常见表现,随着高分辨率肺部CT体检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结节被发现。肺结节良恶性的准确判断对于后续治疗策略以及治疗时机的合理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
传统无创检查,如X线片、肺CT等,虽然可以通过影像学特征初步判断结节性质,但无法明确病理诊断;经气管镜穿刺或活检虽然可以获取病理诊断,但往往仅限于中央型病灶,无法安全到达外周肺组织(图1);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虽然可以诊断肺外周病灶,但存在气胸、血胸等致命并发症可能,以及一定的针道转移的风险。
支气管内电磁导航技术是一种以电磁定位技术为基础,结合高分辨螺旋CT,经支气管镜进行诊疗的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肺癌早诊、早治的利器,它突破了传统气管镜只能到达段支气管的局限,将探查诊疗范围扩展到全肺。越是肺外周的病灶,支气管通路越是如迷宫般复杂,而支气管内电磁导航技术(图2)通过术前的高分辨CT扫描为患者订制个体化支气管树地图,规划导航路径,进而在导航系统引导下将超细操作导管精准地到达常规支气管镜无法到达的目标病灶,从而“无死角”地进行病灶活检,对于部分适应证患者,还可同期进行病灶的冷热消融治疗。
北京航天总医院胸外科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航天病区,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俊院士团队的核心成员单位,自成立之初就一直在王俊院士、陈应泰主任的带领下发挥平台优势,锐意进取,不断在临床创新的路径上勇攀高峰,将肺结节定位新材料、3D打印、EBUS-TBNA、荧光内镜技术、单孔腔镜手术技术和加速康复外科体系等整合应用于临床,实现了胸部肿瘤的精准化诊疗,显著提高了患者诊疗体验以及中远期疗效。
基于微创技术优势以及对新诊疗技术的敏锐把握,航天总医院胸外科于2019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支气管内电磁导航技术在周围型肺结节活检中的应用,经过三年多的临床实践,已经完成了技术积累及流程优化,目前已可规模化开展电磁导航气管镜下肺周围型结节定位、活检以及消融治疗等全系业务(图3),取得了极高的准确率和疗效,处于北京市前三强以及国内领先水平。
电磁导航气管镜与电视胸腔镜、(荧光)支气管镜等我科传统优势技术相结合所实现的技术互补,标志着“多镜联合”的肺癌微创综合诊治体系已在北京航天总医院胸外科建成,必将为来自五湖四海的肺部肿瘤患者真正解决 “肺腑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