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喜看万家灯火,亦盼平安你我
“新十条防疫政策”出台后,我院闻令而动、统筹调度,坚持全院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全院各科室积极支援急诊科,从医疗救治到人员调配再到物资保障,实行全面统一管理,极大提高了急诊的运转效率,为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医务处统筹协调下,在呼吸科病房“满员”以后,全院其他各兄弟科室,每天在正常收治本科室患者的情况下,都会专门为急诊科抢救室的患者留出一定数量的床位,极大的缓解了急诊科抢救室的压力,同时为更多的危重症患者提供了救治的机会和希望。

“家中无米仍念邻”,特殊时期各科室都面临着人员紧张,人手不足的问题,但心内二科护理团队排除万难,派出科内临床经验丰富工作十年及以上资质的护士轮流支持急诊科工作。其中有一名护士在急诊科白天值班,脚不沾地,晚上回到心内科继续值守导管室紧急造影的夜班,夜不能寐。这个情况都是急诊科护士在聊天中偶然间发现的。面对24小时不间断且高强度的工作,这个护士只说了一句话“姐,这都是我自愿的,没事的”。

同样需要感谢的是泌尿二病区护理团队,在满足科室患者需求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支援急诊科,最多的时候是同时有6名护士在急诊科上班。同样护理部的6名老师,每天都主动到急诊科支援工作,一人分一摊,六人一条线,流水线般的服务,从周一运转到周五。在最艰难的时刻,还有骨科、手术室、体检中心、体检病房等兄弟科室的12名护士对我们施予援手。全院70多人主动请缨,支援急诊科采血室,年龄最大的达到了53岁。

这仅仅是护理团队,医生团队也上演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10个科室派出27名医生完成了46个班次的急诊科支援工作。每一个科室都在工作饱满的状态下毅然决然的抽调人员参与到急诊科支援队伍中来。为了能让患者缩短等候的时间,医生们都选择上班期间不喝水,不吃东西,耐心细致的询问患者的病史,倾听患者的主诉,但他们都是感染新冠后刚刚退烧就回到工作岗位上,他们有的嗓子难受就用手捏着脖子说话,有的强忍咳嗽与患者沟通,有的刚刚做完雾化就赶紧回到诊室马上接诊下一位患者。
病疫无情,人间有爱。120救护车一辆接一辆地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呼啸的刺耳鸣笛,仿佛一团乌云压在急诊科抢救室。因病床有限,医疗资源有限,四台呼吸机24小时不间断轮流运转。就在这时又一名85岁危重症患者因急性脑出血被急忙推进了抢救室,血氧指标已逼近70,望着四台正在使用的呼吸机,医生责无旁贷为患者挤压呼吸气囊加压给氧。“用我们这台吧,我爸爸现在的血氧维持的还可以,先救更重的病人吧”,陪伴在老人身边的两位儿子,不知是谁做的决定,也可能是两者在眼神碰撞后做出的共同的决定吧,在生死抉择面前这对30多岁的年轻人把希望传递给了更有需要的人,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份爱心与善心帮助这位老人最后成功转危为安。
同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您抓紧回去休息吧,您再这样就咳出白肺了”最懂患者的是医生,但医生唯独对自己这个“患者”格外不上心,急诊科的叶丹主任也感染了新冠肺炎,但依然坚持轻伤不下火线,连咳数天最终在全科同事各种“逼迫”下回家休息,但人在家,心在院,一天无数电话的叮嘱,科学合理的工作布置,让全急诊科人都感到我们的“主心骨”一直陪在我们身边。将领冲锋在前,战士方能敢打敢拼。急诊科作为医院突发疾病最集中、各种意外情况最多、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场场的“生死时速”,脚不沾地是常态,一天下班后,一名护士累的瘫坐在桌子旁,“姐,您知道我今天上班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时候吗?是我跪在4床患者床上心外按压的时候,我累的快要坚持不住,正要喊换人的时候,患者的心跳突然恢复了,我顿时又觉得充满了力量。”一句最坦诚的心里话,道出了现阶段医护工作者的无尽辛酸与苦累。
生死之外无大事。急诊科每天都在上演着——绝处逢生的狂喜、回天乏术的悲恸、生死未卜的无措、性命相托的信任……急诊科的一天,浓缩了人生百态,医护工作者的肩上,亦肩负了万家灯火,平安你我的殷切期盼!